“包个糖衣好下肚”
监督工作要搞好,需要被监督者有接受监督的胸怀,监督者有敢于监督的担当。同时,监督又是个“技术活”,也需要在善于监督上多下功夫。
周斌书记用“包个糖衣好下肚”形象揭示了监督也要讲究方法技巧的道理。虽说“良药利于病”,但终归“苦口”,包了糖衣就便于吞咽。监督提醒也是“忠言利于行”,但往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怎样让“忠言”不那么“逆耳”,容易被监督对象接受,这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水平和政策把握能力,还需要恰当的方式方法。
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在监督工作中,要么唯唯诺诺、不敢监督、失职失责,要么方法生硬,跟监督对象闹得“很僵”,工作没法开展。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我们提升站位、提高能力,以科学的方法、巧妙艺术地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提升站位,让二者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共同目标是根本
必须承认,监督与被监督是一对矛盾,但并非单纯的对立,从根本上讲二者是统一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共同目标的,属于“内部矛盾”。无论是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发现提醒、防微杜渐;还是在工作中发扬民主、纠正偏差,都是为了让党员干部不犯少犯错误,进而纯洁党的组织,确保党的事业健康发展。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站位高、格局大,才能看到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坚持好“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否则,就容易方法简单,事与愿违。被监督对象不理解,对监督者心生芥蒂是小事儿,对党组织产生抵触怨恨,那就背离了监督的初衷。作为监督主体特别是纪检监察机关,各项工作都要着眼于“两个维护”,以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为根本,不能因监督方式方法不当而把被监督者推到组织的对立面。
处好关系,以双方良好沟通建立基本信任是基础
监督者作为主动的一方,要与被监督者充分沟通,让他认识到监督是为了这个地方这个单位大局好,与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而消除抵触情绪,建立基本信任,如此才能达到“明恕而行,要之以礼”(《郑周交质》)的效果。否则,没有基本的信任,他从感情上排斥你,就如王岐山同志所讲的,“如果党委书记不抓,恐怕纪委书记再‘折腾’也‘折腾’不到哪里去。”对同志身上毛病监督提醒也是一样,如果“私交”好,即便话说得重些,他也会明白是对他好;如果两个人平素“不对付”,你态度再好、说话再委婉,他也会往坏处想。对派驻纪检监察组而言,强调“代表上级纪委对下级党组织的监督”,坚守职责定位是对的,但也没必要老把这句话挂在嘴上,让监督对象反感,首先融入驻在部门,与班子成员建立良好的同志关系,争得大家的理解支持,这才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讲究策略,让监督体现组织关爱、同志温情是重要方法
监督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感性动物,只有充分考虑人性的特点,才能找到易于被对方接受的方式。西方有谚语:“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头,却为医人的良药。”《古文观止》中不乏“谏”“表”“疏”,都是臣子劝谏君上的名篇,集中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委婉进言、行使讽谏权力的智慧。共产党的监督是同志之间的监督,没必要绕那么大弯子,但也确需从古人智慧中学习谏言艺术。既要坚持强化监督有态度、执纪问责有力度,也要做到治病救人有温度。提批评意见要尊重对方的“面子”,第一种形态称之为本身就充分考虑了中国人爱面子的特点,因为问题不大,没必要当众给人难堪,而通过 “咬耳扯袖”这个很私下、亲昵的动作,更容易让对方感到温暖,易于接受。要换位思考,善于用对方的话语体系阐明自己的观点主张,让对方听得进去、听得明白。总之,监督工作要体现家感觉、暖色调。让有问题的党员干部信任组织、依靠组织,在监督帮助下改正缺点错误,更好为党工作。
把问题弄透、建议提准,让被监督者心悦诚服是关键
日常监督既要全面掌握监督对象的基本状况,也要谙熟监督对象承担的具体业务。只有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吃透、把现实问题弄清,才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点问题戳到“麻骨”处,提建议能提到“点子”上。监督工作目标是“对人”的,但是一定要把“事儿”研究透,事儿弄准了监督人才有理有据;如果对业务一知半解就发表意见,可能让人家觉得我们没事找事儿,对你提的意见不服气、甚至不理睬。如果我们经常有真知灼见,“一把手”不但不会小看我们,而且会在决策拿不准的情况下,主动征求我们的意见,这不就自然起到“把监督挺在前面”的效果了吗?回到话题的开头,如果药真有效,即便苦一点,人家也是会坚持吃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