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纪检监察

清风时评丨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釜底抽薪

发布日期:2022-02-16         浏览次数:


学习张雷明同志在十届市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之一

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釜底抽薪

在十届市纪委二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张雷明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重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调:“坚决纠正装样子、搞花架子的问题,严肃查处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不尊重基层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的不作为、假作为、乱作为问题。”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是高度吻合的。再次提醒我们必须从政治上认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本质及危害,从严明政治纪律、严格政治监督入手,及时矫正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观偏差,确保“三新一高”战略在平顶山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开展坚持不懈的斗争是我们党百年自我革命史的最重要内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理这一顽症痼疾更是不遗余力,对其本质和根源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二者与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尤其要从政治上看,唯其如此,才能看得清楚、想得明白,进而从匡正领导干部政绩观入手,对纠治不良作风起到釜底抽薪的功效。

 

如果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分类画像,归纳其典型特征:一是弄虚作假,政绩注水。一句谎言需要十句谎言去掩盖,一份虚假政绩需要十倍虚假动作来粉饰。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欺上瞒下、阳奉阴违,这就是对党不忠诚不老实,表里不一的两面派、两面人。二是任性依赖,各行其是。依赖传统粗放式增长方式,把政绩建立在牺牲资源、环境甚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惨痛代价的基础上,不落实新发展理念,拒不执行党中央大政方针。之所以连总书记批示都落实不下去,就是因为不听党中央招呼,在错误发展路径上让一部分人成了既得利益者,导致尾大不掉。三是盲目蛮干。不尊重客观规律和群众需求,“心中无数决心大,情况不明办法多”,决策盲目,表面搞得很热闹,却引发很多深层次矛盾,留下一堆后遗症。其实质是将个人眼前政绩看的高于事业长远发展和群众根本利益,是责任心缺失、党性不纯的表现。四是急功近利。热忠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罔顾基层财力,过度使用金融杠杆,大兴土木,导致债台高筑,发展难以为继。急的背后依然是私心作祟,不是“功成不必在我”,而是“功劳必须归我”,在自己任期内必须将成绩颗粒归仓。五是顾此失彼。缺乏全局思维、系统谋划,干工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火烧眉毛顾眼前”,时常按下葫芦浮起瓢,给全局工作造成被动。问题根源在于没有很好落实统筹协调的理念,没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剥开形形色色的外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根源都是政绩观的错位,任其发展都会违反政治纪律。

 

“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二者犹如一对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借势、共同发威,官僚主义借助形式主义,使自身更加令人讨厌,更加让人不可理喻;形式主义借势官僚主义,虽然臭名昭著,却能频频听到“表扬和夸奖”。

 

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图的是“利”,危害公平正义、侵蚀群众获得感,干部群众人人义愤;而政绩观严重偏差,大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过分图“名”,披着干事创业、敢拼敢干的外衣,极具伪装性。举一域之力,为个人捞取政治资本,其危害比贪污受贿更为严重!试问哪一个决策失误最终不是由党和人民埋单?

 

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能就事论事,必须解决好政绩观这个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抓起,树立正确政绩观,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看,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多做为民造福的实事好事。”为以上种种政绩观偏差问题开出了方子。总书记进而提到,“要落实干部考核、工作检查相关制度,科学评价干部政绩,促进干部更好担当作为。”

 

科学精准考核干部政绩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战争年代,搞花拳绣腿,没有真功夫、真本事,很容易被敌人考核掉。但和平年代,政声人去后,领导干部在任上,尤其是提拔时的考核,往往是一片赞誉。可是后来有的落马了,当初提拔时用以印证其“有担当、有魄力”的所谓“力排众议”的决策,为何都又成了“作风霸道”“盲目决策”而至工程烂尾的罪证呢?

 

树立正确政绩观,首先要守住为民初心,在政治上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为官从政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跳出“小我”的羁绊,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本位主义的局限。其次要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把“三新一高”战略领会透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其三要尊重规律,建立一套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督机制,引导干部宁肯做的慢一些,也不要急于求成,冒险蛮干。方向如果错了,动力越足,祸害越大。领导干部要“行大道、利天下、民为本”,坚持人间正道是沧桑,千万别信奉所谓“富贵险中求”的庸俗哲学,做事既要大胆设想,更要小心求证。

 

树立正确政绩观,内靠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权力观、价值观来支撑;外靠政绩考核指挥棒引领、严明政治纪律约束。特别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任何政绩观错位的问题,对照党纪处分条例,都能从政治纪律中找到对应条款。问题如此普遍,危害如此之大,为什么我们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件寥寥无几,而且多是对抗组织审查呢?归根到底是不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我们天天讲政治监督具体化,却很少发现和纠正政绩观偏差的问题,往往是一些重大贪腐案件发生了才揭露出违反政治纪律的情节。

 

纪检监察机关加强日常监督,就是要强化政治意识,提升政治能力,善于透过业务看政治。不仅仅是对党委(党组)决定的事情跟进监督,更不是代为进行工作督查,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决策权、执行权的监督。对决策的事项符不符合中央大政方针、符不符合客观规律、符不符合基层实际和群众需要、符不符合法定程序,要参与其中认真审视。说到底首先要对党委(党组)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履行好同级监督责任。不要一提同级监督就心里发怵。严格政治监督不是抽象的,加强同级监督也不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如果我们把党中央对本地方、本部门、本行业的大政方针领会透了,把领导干部在政绩观方面容易出现的偏差找准了,发现决策中有失误偏差、不符合程序的地方,及时提醒,及时叫停,那会对监督工作起到抓纲带目、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一篇:   强化政治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