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领导干部要摒弃心中的“小我”
——学习周斌同志在市纪委监委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之三
调研中,有同志谈到越往基层越是熟人社会,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碍于情面,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情况更为普遍。对此,周斌同志指出:“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小我’。”一语击中当前日常监督难的要害。
把监督挺在前面,要求我们用纪律规矩的尺子衡量党员干部行为,及时发现问题,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前两种形态,及时纠正偏差,防止小错铸成大错、“好同志”变为“阶下囚”。目的很好、用心良苦,但是实际执行中往往很难。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扁鹊发现桓公有病,三次提醒“不治将恐深”,但桓公的表现都是“不悦”,甚至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把监督挺在前面,也是“治未病”的工作,往往不被监督对象所理解。有时党员干部有毛病自己意识不到,领导或同志提醒他,说轻了他还不以为然;说重了他会认为是没事儿找茬儿,跟自己过不去,从此心存芥蒂。
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一遇到监督工作就表现出畏难情绪,以怕得罪人、影响团结为托词,退避三舍。其实,怕得罪人是假,关键是不能伤着自己。那些深谙“处事之道”者,都乐于做“老好人”,一丁点儿让同事、上级心里不舒服的事儿都不愿意做,就是怕惹人生厌,关键时候自己丢了选票。他们无意中说出的话常常是,为了工作得罪人不值得。
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所谓“老好人”绝非真好人,对比一下他们在不同问题上表现就可以揭掉其假面具。他们对待责任奉行好人主义,发现同志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对职责氛围内的不良风气,视而不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己管辖范围内党员干部出了问题,还帮忙掩盖,表现出所谓“菩萨心肠”。可是一旦遇到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立马寸步不让、咄咄逼人,甚至敢于和领导叫板、跟同事撕破脸皮,与平时的低调谦和、与人为善判若两人。实际上他是把党的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后,把个人名利、得失看得比工作重,爱惜自己的羽毛。
看透了这些人的处事逻辑,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在机关像个小绵羊,出去以后张牙舞爪;为什么有的人对内管理服务的事情不愿做,对外行使权力“刷存在”、为自己“造势”的事,“锦上添花”、为自己积累“人脉”的事抢着去干。其实就是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逻辑。一切全在于心中有个“小我”,精致的利己主义成了人生观、价值观的主宰,党性不纯了。一些优秀的纪检监察干部在介绍工作经验时常常感叹,监督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做好监督工作需要有正义感,需要坚守共产党人起码的党性原则和政治立场。
“老好人”古已有之,孔子曾以“乡愿,德之贼也”批判这种现象。清王宜山《围炉夜话》:“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人心肠。”《红楼梦》里一句经典对白更是将其刻画得入木三分,“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
试想,如果我们很多党员干部是这样的“一味甘草、二字乡愿”,那我们的事业靠谁去担当?掉下个树叶都怕砸在自己头上,能指望他“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艰难之际豁得出去”吗?闻颦鼓而思良将。不仅强化党内监督需要担当,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都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励精图治、奋发有为。
习近平主席在回答意大利议长菲科的提问时,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就是对总书记“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许党许国情怀的最好注解
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斗争是一个领导干部真理在身、正义在手,有公心、有正气的重要体现。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做出过“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宣誓,每一位领导干部也都做出过“勤勉尽责、勇于担当”的表态。走得越远、职位越高,越不能忘记初心使命,以“大我”摒弃“小我”,当“战士”不当“绅士”,讲党性不讲私情,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善与恶、正与邪的关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胆魄,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担当起党内监督责任,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发挥积极作用。